关于企业数字化转型众说纷纭,一直在争论中进行,技术派与改革派各持观点争论不休,甲方(企业方)与乙方(软件方)在过程中也是扯皮不断,企业信息部门与业务部门也为结果相互推脱,老杨认为无论是之前的信息化,还是现在的数字化转型,都是在矛盾中前行。
第一、意识与能力的矛盾
在很多关于数字化转型的文章中,我们都会看到“转意识”三个字,企业都有意识,在数字化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,企业领导人都有意识,但意识并不是共识,各级领导人形成数字化新共识还需花费很长时间。一旦形成共识,大家都想利用数字化技术改变管理,在领导人的意识里,数字化是万能良药,以为用数字化就可以解决所有的企业问题,这其中矛盾点就是:领导人虽然有意识,但领导者有没有突破困难的担当、企业有没有快速调整的能力,一但遇到困难与阻力,很难去逾越。例如人情关,当某一实力合作商要求用纸质签字审批支付时,相关领导或者企业负责人本人碍于情面就破坏了既定的数字化制度,而采取纸质审批模式。不难看出破坏数字化规则的往往在高层,一次的破坏可能就会形成破窗效应,大家争相模仿,数字化也就失去了其价值。
第二、短期见效与长期投入的矛盾
在很多企业领导人的眼里,数字化等同于持续不断的投入,信息部门是烧钱部门非效益部门,投入大量资金去进行信息化建设,企业领导在期望中要快速出成果,甚至要达到“药到病除”的效果,而忽视过程中的那些管理的“变量”,现今的数字化已不是曾经的工具化,需要企业内部“协同、共生”,这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。
数字化转型短期见效的只是一些表象:纸质化变电子化,但更深层次管理的提升,需要更长时间技术与业务的磨合,比如流程的优化。所以,此时的矛盾点就是:数字化投入大,买套系统点到为止,如再继续投入做其他,需再考虑。
我们认为,对于数字化的投入不仅是资金投入,还包括领导人对数字化的热情投入、精力投入、管理能力的投入,大家都在谈数字化转型企业领导人必须坚持“长期主义”,真正长期主义的高手,一定是先把数字化从理念到制度这样一些组织的基本面做扎实,才能奠定数字化转型成功的基础,才能在高度不确定的市场环境中主宰企业的命运。
第三、技术的先进性与用户能力缺失的矛盾
从众多数字化项目失败的案例来看,是真的软件产品功能不行吗?非也!是软件公司规模太小吗?非也!是软件功能实施能力不行吗?非也!软件大厂失败的案例也不在少数。今天我们不谈一把手工程、不谈所谓的执行力,谈一下基层能力。
企业的信息系统真正能发挥其价值,关键在于其数据的及时性、准确性、全面性、有效性,在于数据源头的管理,有些企业看似数字化转型很成功,花花绿绿报表一大堆,数据大屏非常的霸气与震撼,但如若仔细去深入研究就会发现,其中充斥着大量的错误数据、无效数据、垃圾数据,那么数据源头在哪里?就在基层!
目前传统行业大部分基层员工年龄偏大、学历低,对数字化软件的领悟能力差,甚至抵触信息化系统,例如在施工行业的工地现场,引进了物料验收系统,但负责材料收发、混凝土过磅的人员平均年龄都在50岁以上,且大都来自农村,电脑操作基本不会,智能手机操作尚且勉强,如此该系统推行就很困难。此时的矛盾不言而喻,如果换掉这批员工,引进更年轻的人员来负责此事,那么就会造成人力成本增加的矛盾。
第四、数字化透明与传统管理灰度的矛盾
企业领导人进行数字化转型,引进信息化系统,就是希望企业管理更透明,工作更高效,而系统带来高效的同时,让企业里的一些灰度变的透明,让某些人的管理能力透明化,同时也必然影响到某些人的利益,还以施工现场物料验收系统为例,引进系统后工地现场的称重材料例如混凝土、钢筋等所有的进场信息(车牌号、毛重、净重、进场时间、出场时间、供应商信息等)全部被系统记录,现场监控24小时记录全过程,这使得此环节的过程变的透明,灰度没有了(工程人都懂得,不在这里描述),以前的既得利益没有了,这必然会促使此环节的操作者反对该系统的应用,不惜利用各种手段抵触使用甚至破坏系统,所以此处的矛盾不言而喻透明与灰度的矛盾。老杨曾经遇到过此种手段破坏系统,最后以开除相关人员、相关领导记过处分而使系统得以顺利推进。所以数字化转型遇到矛盾不可怕,关键是如何解决矛盾,保障数字化目标达成。
以上矛盾,是数字化转型众多困难的一个缩影,企业还会面临原有业务和数字化转型新业务之间的平衡点的矛盾,怎么平衡现在和未来、当下和长期是很难的。如果过度转型,企业可能会受伤害,从而拉大亏损,或者转型之后,遭遇增长停滞。企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遇到问题、困难、矛盾不可怕,可怕的是组织和领导人在危机的时候有没有能力担当,不能够很坚定地去相信自己能够引领这个组织去突破这些困难。所以企业要理解数字技术,如果不能用数字技术真正重构产业的价值,那么数字化转型是无法完成的。
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“湘江数评”(ID:benpaoshuzi),作者:老杨